《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年)》(下称“方案”)日前开始征询公众意见。其中提出,深圳将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区域交通一体化、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交通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先行示范,有力支撑深圳建设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短板
跨珠江通道能力不足,缺直达国内城市群的快速铁路
近年来,深圳构建了海陆空铁齐全、资源配置集约、辐射国际国内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高品质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运行体系,有力促进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不过,深圳交通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在深圳对外交通运输网络方面,宝安机场在国际航线服务、时刻资源、航权配置等方面仍面临瓶颈,t3航站楼旅客服务量已超过4500万人次/年的设计容量;深圳在铁路方面缺少与国内主要城市群快速直达的铁路联系通道,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铁路联系超过10小时;公路方面,机荷、深汕、深惠等对外高速公路通道接近饱和,难以支撑深圳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区域交通网络方面,目前深圳与莞惠之间跨市出行已达136万人次/日,但都市圈交通联系仍以公路衔接为主,跨市机动化出行中轨道分担比例不足5%。跨珠江方面,跨江通道也存在能力缺口。
此外,深圳城市交通治理体系也有待完善,深圳轨道站点10分钟步行范围可覆盖的居民比例仅为30%。交通科技基础研究能力也有待提高,深圳市虽拥有国家级创新载体103个,但交通类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较少。
阶段目标
2022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降至12%
针对上述问题,方案中提出展望2050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将以高效率、高品质、低排放、低死亡为愿景,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典范、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范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标杆、全球交通科技创新高地。
到2022年,深圳目标建成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品质高效能高融合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比重达到12%。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联系时间1小时以内。全市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81%,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2%。争取申请建设国家级交通创新载体1—2个。
到2035年,深圳目标全面建成高效便捷、经济绿色、安全健康、创新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25%。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以及莞惠核心区基本实现枢纽间半小时直达,与泛珠三角区域主要城市高铁直达率达90%。全市轨道站点10分钟步行范围可覆盖的居民比例达70%,道路万车死亡率降至0.5。交通设施数字化及智慧管理率达到100%。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建成高效率、高品质、低排放、低死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枢纽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安全水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球领先,实现“人享其行、货优其流、畅通全球”。
焦点
1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典范
布局东、中、西部对外高铁新走廊
深圳将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推进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扩容升级,推进卫星厅、第三跑道、t4航站楼以及捷运系统等工程建设。加强与惠州合作,发挥惠州平潭机场作为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形成协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多机场体系。
深圳还将推动航运配置功能升级,争取国家授权,将深圳港海关监管区域和保税港区视为“境内关外”,探索对市内注册的港航企事业单位自有船员、引航员和技术专家实行更加优惠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打造前海国际航运金融科技创新区,推进自由贸易区—电子监管通道—内陆物流港(空港)的区港联运模式。
深圳还将谋划对外高铁新走廊,着力打造京广深港、赣深、贵广—南广、沿海(厦深)、珠江—西江五大铁路走廊,完善“南北终到、东西贯通、互联互通”高铁通道布局。在东部方向,加快建设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高铁,强化深圳与长三角之间的联系;新增规划深圳至河源高铁,衔接杭州至广州高铁,形成深圳与长三角地区联系的东向新通道。在中部方向,规划广州至深圳第二高铁,衔接广州至永州高铁,形成深圳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通道。在西部方向,新增深圳至南宁、深圳至肇庆高铁,加快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建设,打通深圳面向大西南的战略通道。
深圳还将增强国家铁路枢纽功能。优化“五主四辅”铁路枢纽布局,规划新建西丽、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深圳站、光明城站、坪山站改造提升,优化枢纽功能组织,预留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等多层级轨道接入枢纽。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高铁站规划建设。
2 创建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范例
深圳多条地铁线将延伸到莞惠
深圳将探索与周边城市共同推动城际铁路建设,加快珠江东岸中南虎城际、深大城际、深汕城际、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常龙城际、深珠城际、深惠城际等规划建设,促进都市圈融合发展。适时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延伸,推动深圳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深圳11号线北延至东莞长安、深圳14号线东延至惠州惠阳、深圳22号线北延至东莞塘厦等一批跨市城市轨道建设。
推动稀缺通道预留与复合利用,重构湾区交通时空格局。深圳将预留预控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走廊群,构建功能复合、服务一体的跨江通道体系,推动深汕第二高速公路建设,预留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沿海高速新通道。
构建便捷高效的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交通体系。深圳将研究在前海、盐田设置客运码头,发展前海与中山、珠海、香港、澳门的快速直达航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创新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政策,调整现行境外游艇入境担保规定,由地方政府设立游艇担保基金,免除正常手续进出口岸的担保要求等。
3 树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标杆
机荷高速将试行动态收费
探索绿色交通发展新模式,先行先试破解大城市病难题。深圳将推进分类管理,公益性、保障性的公交服务,面向多元化出行需求,构建“按需响应”交通出行及服务体系;还将以中小学、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为试点,推进健康街道建设。
超前应对高密度城镇化发展趋势,探索设施建管新模式。深圳将探索在稀缺交通走廊上构建复合通道,打造集桥、隧、路为一体的高快速路网复合格局。
深圳还提出,机荷高速等高速公路先行先试,建立基于运行水平的高速公路动态收费调节机制。
4 建设全球交通科技创新高地
深莞惠跨行政边界交通数据共享
深圳将推进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bim等技术的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示范建设,并在前海枢纽、宝安机场、妈湾港区、蛇口邮轮码头、深圳地铁以及机荷高速开展试点;以机荷、深汕等智慧高速公路和侨香路智慧道路、前海智慧枢纽等为试点,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等。
方案中还提出,推动形成跨区域交通大数据共享机制。在城市层面构建无缝化旅客联运系统,建立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深莞惠跨行政边界交通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支撑深莞惠都市圈交通大数据平台建设。
深圳还将建设一批交通前沿性技术国家重点研发平台和载体。推进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机、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交通运输国家级、省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落户。(记者 戴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