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菜北运、黔货出山、跨境海鲜……记者近日在湖北、贵州、广西等地采访时发现,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还需从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标准、精准“补短”等方面发力。
加强规划 用好政策“推进器”
在地处广西平果县的西南(平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副总经理黄朝生近段时间颇为忙碌,新建的部分冷冻保鲜区正在陆续安装设备,一些投入使用的冷藏库吸引了不少客商咨询洽谈。“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冷藏储量达3万多吨,目前已有10多个冷藏库在运营。”
黄朝生对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信心的背后是国家层面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到,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近日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也专门提到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等内容。
“政策支持有助于激发活力,加快冷链物流业发展,但农产品涉及面广、链条多,落实政策要因地制宜。”百色一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永晨说,一些冷库资源分布区域、城乡、结构不平衡,若缺少规划,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趋同投资等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是用好政策“推进器”的一大关键,可避免一哄而上。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说,需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性建设,强化引导性投资、示范性投资。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去年以来广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广西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规划引领。
健全标准 完善信息“调节器”
“我们以‘互联网 冷链物流’为核心,自主研发了移动冷链远程监控等设备,初步构建集冷冻、冷藏、加工、检疫、配送、信息等为一体的冷链体系。”三峡银岭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继伟说,以智慧冷链为依托,去年6月,物流园还构建了电商服务平台——夷陵电商产业园,截至目前,已吸引近40家企业进驻。
长期以来,由于产业链分散、供需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程度低等原因,冷链物流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散、小、乱等问题。“随着市场需求提升,冷链物流将上升到智能化、一体化服务等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综合型配送系统。”湖北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主任任小军说。
面对产业发展趋势,标准的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管理的跟进日趋重要。贵州蔬菜大县罗甸县一位受访人士坦言,当地建设18个冷库,没有集中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车—货—库信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
有关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实施冷链信息化提升工程,实现冷链全程监控,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同时,发挥重点冷链物流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作用,通过加强合作研究,制定、实施重点产品的温度控制等标准,让冷链物流及冷库建设“有章可循”。
破解“断链” 打造产业“稳定器”
近年来,特色种养成为不少贫困地区的主要脱贫产业,“最先一公里”的冷链设施重要性不断凸显。“一般来说,运输距离在300公里以上的蔬菜就需要冷库进行打冷,然后用冷链物流车进行运输,如果没有冷库,就限制了蔬菜的运输距离,并且少了价格优势。”一个西部农业大县果蔬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受访人士普遍表示,冷链物流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项目,中间环节众多,保障产品“鲜”行,还需要着力补齐冷链物流供应链的短板,减少“断链”问题。
“从基地到运输,再到批发市场、超市社区,任何一个环节的‘掉链’都会影响到农产品保鲜效果,这既影响销售,还会增加成本,抑制农业企业积极性。”广西商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
在立足实际补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未来可进一步加大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发挥带动效应。同时,结合扶贫产业、现代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好标准化种养、管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为后续规划建设冷链设施提供条件。(记者徐海涛、王贤、蒋成)